茄子一般在初春或初秋種植,在3-4或9-10月份成熟收獲,生長周期在1-2個月左右。主要品種可按照變種分為圓茄、長茄、矮茄等。其它時間都可以種植茄子,只是產量相對較低。
1.茄子生長周期
茄子的一個發育周期可分為發芽期、幼苗期、開花坐果期三個時期。
發芽期
從種子萌發到第 一片真葉出現為發芽期。茄子發芽期較長,一般需要10-12日。發芽期能否順利完成,主要決定于溫度、濕度、通氣狀況及覆土厚度等。
幼苗期
由第 一片真葉出現至開始現大蕾為幼苗期,大約需要50-60日。茄子幼苗期經歷兩個階段:第 一片真葉出現至2-3片真葉展開即花芽分化前為基本營養生長階段,這個階段主要為花芽分化及進一步營養生長打下基礎;2-3片真葉展開后,花芽開始分化,進入第二階段,即花芽分化及發育階段,從這時開始,營養生長于花芽發育同時進行。一般情況下,茄子幼苗長到3-4片真葉、幼莖粗度達到0.2mm左右時就開始花芽分化;長到5-6片葉時,就可現蕾。
開花坐果期
茄子的門茄現蕾后進入開花結果期。茄子開花的早晚與品種和幼苗生長的環境條件密切相關。幼苗在溫度較高和光照較強的條件下生長快、苗齡短、開花早,尤其是在地溫較高的情況下,茄子開花較早。茄子莖稈上的每個葉腋幾乎都潛伏著一個葉芽,條件適宜時,他們就能萌發成側枝,并能開花結果。茄子的分枝結果習性很有規律,早熟種6-8片葉,晚熟中8-9片葉時,頂芽變成花芽,緊接的腋芽抽生兩個勢力相當的側枝代替主枝呈丫狀延伸生長。以后每隔一定葉位頂芽有形成一個花,側枝以同樣方式分枝一次。這樣,先后在第1、第2、第3、第4的分枝叉口的花形成的果實,分別被稱為門茄、對茄、四門斗、八面風,以后植株向上的分叉和開花數目增加,結果數較難統計被稱為滿天星。只要條件適宜,以后仍按同樣規律不斷地自下而上地分枝、開花、結果,其數目的增加都為幾何級數的增加。
2.茄子種植地域
茄子原產亞洲熱帶,在全世界都有分布,以亞洲栽培較多,占世界總產量74%左右;歐洲次之,占14%左右。各地均有栽培,為夏季主要蔬菜之一。
茄喜高溫,種子發芽適溫為25℃-30℃,幼苗期發育適溫白天為25℃-30℃,夜間15℃-20℃,15℉以下生長緩慢,并引起落花。低于10℃時新陳代謝失調。茄對光照時間強度要求都較高。在日照長、強度高的條件下,茄子生育旺盛,花芽質量好,果實產量高,著色佳。茄形成以前需水量少,茄子迅速生長以后需要水多一些,對茄收獲前后需水量大,要滿足水分需要。茄子喜水又怕水,土壤潮濕通氣不良時,易引起漚根,空氣濕度大容易發生病害。
適于在富含有機質、保水保肥能力強的土壤中栽培。茄子對氮肥的要求較高,缺氮時延遲花芽分化,花數明顯減少,尤其在開花盛期,如果氮不足,短柱花變多,植株發育也不好。在氮肥水平低的條件下,磷肥效果不太顯著,后期對鉀的吸收急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