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青枯病屬于細菌性病害的一種,對維管束組織危害嚴重,草莓的根莖和匍匐莖生長不良,造成植株萎蔫,甚至整株枯死。那么草莓青枯病如何預防和防治呢?來看一看吧。
一、草莓青枯病癥狀
草莓青枯病主要為害草莓的根莖和匍匐莖。初發病時,草莓植株下位葉1~2片凋萎脫落,葉柄變為紫紅色,植株發育不良。隨著病情加重,部分葉片突然失水,下垂似燙壞狀,呈綠色萎蔫,烈日下更為嚴重,夜間或雨天可恢復。反復數天后整株枯死,而葉片仍保持綠色。將病株根莖部橫切,導管變成褐色,濕度高時可擠出乳白色菌液。嚴重時根部變色腐爛。
二、草莓青枯病發病規律
草莓青枯病由細菌青枯假單胞桿菌 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E . F . Smith 侵染所致。病菌屬土壤習居菌,腐生能力強,可在土壤中長期存活,也可在草莓等寄主植株上或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通過土壤、下雨和澆水或農事操作傳播。病菌常從根系傷口侵入,在植株維管束中定植繁殖,沿維管束向上、下蔓延擴散為害,產生毒素物質和侵填體,使導管堵塞并變褐腐爛,影響水分和養分向上傳導,引起植株上部萎蔫。病菌具潛伏侵染特性,從傷口侵入時,潛伏期有的可長達10個月以上。病原細菌寄主范圍廣,還可感染番茄、馬鈴薯、大豆等30多科100多種植物,以茄科作物更易感病。
三、草莓青枯病發病原因
1、栽培管理:草莓連作地、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塊病菌易積累和長期存活,且植株活力差抗性弱,發病較重。前茬為番茄、辣椒、茄子和馬鈴薯等茄科作物的田塊易發病。大水漫灌、串灌,帶病草莓苗的異地轉運等會加速病害的擴散傳播。
2、氣候條件與土壤環境:草莓青枯病病菌喜高溫潮濕環境,病菌發育溫度范圍10~40℃,適宜溫度30~37℃。在溫度為35℃, pH 值為6.6的微酸土壤環境中易發病。浙江及長江中下游的發病盛期在6-8月的苗圃期和9月中下旬草莓定植初期,常與炭疽病混合發生。連續陰雨或大雨后轉晴,高溫轉陣雨或抗旱澆水,表層土壤高溫高濕時,容易導致青枯病嚴重發生。
四、草莓青枯病預防措施
1、合理輪作:實行水旱輪作,避免在連作地育苗,切忌與茄科作物輪作。在重病區與蔥蒜類或水稻等禾本科作物輪作,應該是實行3年水旱輪作,降低土壤中的菌源基數。
2、提倡營養缽或基質育苗,減少根系創傷;高畦深溝,適時排灌,防止積水,防止土壤過干過濕;合理密植,及時摘除病葉老葉,增強通風透光條件;加強肥水管理,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或草木灰,調節土壤 pH 值。多施腐熟有機肥,避免偏施化學氮肥,少量多次施肥,勤澆水,保持溫濕度適中,改善土壤的通透性。
五、草莓青枯病防治藥劑
草莓定植前用棉隆等藥劑進行土壤消毒,或于盛夏高溫季節利用太陽能高溫消毒,殺死病菌。發現病株及時鏟除,同時用生石灰對周圍土壤進行消毒。發病初期開始噴灑或灌100億芽孢/克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隔7~10天防治1次,連續防治2~3次。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介紹的草莓青枯病的癥狀、發病規律、發病原因、預防措施和防治藥劑。了解更多農業種植精彩內容,請關注1988.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