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核病是萵苣(生菜)、萵筍的主要病害之一,對產量威脅很大。那么萵苣、萵筍菌核病該的癥狀有哪些?又該如何防治呢?下面小編就來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癥狀】主要為害莖基部。被害后,起初產生呈水漬狀淺褐色的不規則的病斑,后來逐漸擴展到整個莖基部腐爛,或者沿葉幫向上發展,造成爛幫、爛葉,然后植株萎蔫枯死。在濕度大時,病部產生有密絮狀的白色菌絲體,后來在莖內外形成菌核,開始菌核呈白色,以后漸漸變成呈黑色的鼠糞狀的菌核。識別要點:被害部位發生在莖基部;病部上生有呈白色的棉絮狀菌絲體;有黑色的鼠糞狀的菌核。
【病因】
1.病原菌菌核病是由于囊菌亞門核盤菌真菌侵染所致。子囊盤呈杯狀,淡黃褐色,盤下有柄;子囊呈棍棒狀,內含有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呈橢圓形或梭形,無色、單胞;菌核黑色,呈長圓形或不規則形。
2.侵染循環菌核病病菌是以菌核遺留在土壤中或混雜在種子中越冬,在土壤中可存活1年(土壤潮濕)至3年(土壤干燥),是病害初侵染來源。第二年春天,遇條件適合時,菌核即萌發,產生出子囊盤和子囊孢子,當子囊孢子成熟后即從盤中射出,靠氣流傳播。子囊孢子萌發后長出芽管,從衰老的弱組織中侵入,植株發病后,產生的菌絲也可直接侵染健株。如此循環,進行再侵染,后來形成菌核越冬。
【防治方法】
(1)與溫濕度的關系病菌發育和萌發的比較適溫度分別為20℃和10℃左右。相對濕度達80%以上時,菌絲發育良好,相對濕度達85%以上時,病害發生重;當相對濕度低于70%時,病害發生輕或不發生。在50℃處理5分鐘,菌核死亡。
(2)與土壤濕度的關系菌核在土壤濕度大的條件下,只能存活1年左右;若土壤干燥(濕度小),菌核可存活3年,甚至更長時間;如果在水中,1個月即死亡。
(3)與栽培的關系病地重茬發病重;澆水過多、種植過密、通風透光差、保護地不放風、濕度大,病害發生多;肥料不足、管理差、植株長勢弱,發病也重。
以上就是萵苣、萵筍菌核病的癥狀以及防治方法。更多作物種植栽培管理技術和肥料小知識小技巧請關注火爆農化招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