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是四川省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播種面積在1900萬畝以上,小麥的穩產高產對糧食和農民口糧至關重要。自1999—2009年來發生小麥條銹病菌對繁六及其衍生品種產生毒性,平均每年損失小麥1500萬公斤。
近年來,正當四川省大力推廣抗病高產品種,播種面積已達到40%以上。使小麥條銹病發生面積和損失逐年降低,有望結束大流行的形勢時。農科院又發現一毒性突變體,對小麥生產構成了新的威脅。因此,應該采取必要的應對措施,警惕小麥突變體流行危害,爭取今年小麥豐收。
小麥條銹病菌新毒性突變體對小麥生產的威脅:
1.2009年新毒性于由四川省農科院首先發現,隨后在全國多個。▍^)均有發現。表明毒性突變體已穩定侵入我國小麥越夏區,對我國小麥生產構成了威脅。
2.2012年測定結果表明,新毒性突變體引起多個抗性基因和品種失去作用,該突變體對多個小麥品種均有毒性,其繁殖速度將加快。
3.調研表明,盡管種植抗病品種田塊達到42.3%,但對麥田的樣品進行突變體抗性鑒定,抗病比例則僅為16.32%.這表明大部分良種補貼將抵消新毒性突變,致使新毒性突變體對大面積生產還是產生了惡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