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水稻行情總體較為穩定,但自進入今年元旦以來,稻谷市場不確定因素增多,對稻價產生了不少關聯影響。不過這次的周期性的稻谷價格上漲,主要集中在南方稻谷產區,東北稻谷市場價格波動幅度較小,行情未見明顯改善。
大米需求有所提振,催動稻谷市場漲價
元旦以后春節備貨季開啟,米企入市采購加劇了市場端對優質糧源的需求。1月22日的拍賣結果顯示這次的成交較前一周成交量增加17.5萬噸,成交均價上漲近40元/噸。本輪成交中的中晚秈稻成交仍持續火熱,但19年產拍賣糧源余量不多,市場上2020年產中晚秈稻的挺價底氣仍比較充足。
秈稻市場優質糧源“有價無市”的特征較為明顯,豐兩優稻谷高價位仍維持在1.57元/斤,但是價格高企,市場購銷陷入僵持。元旦以后的南粳稻谷價格一路上漲,地區價格甚至漲至1.7元至1.8元,不過隨著米糠價格下行和米價上漲發力,市場采購需求將會進一步收窄,稻價上漲阻力猶在。南北稻谷價差的拉大,使得“北糧南下”情況增多,但疫情帶來的運輸問題讓糧源南北流通遇阻,糧源難下現象并未得到改善,東北產區稻價雖有支撐卻難見波動,依舊保持平穩。
年前備貨即將結束,價格變動需看年后
本輪的年前備貨已經基本步入尾聲,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糧源補充以后,市場米企的節后開工時間可能會有所延后。市場的階段性行情波動已經基本結束,無論是稻價還是米價,年前都較難出現大幅波動。
國家發展改革委23日稱,為切實運輸物流暢通,聯防聯控機制以及交通運輸部、公安部、國家郵政局印發有關通知,要求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取消對貨運通行的不合理限制,及時公布防疫檢查措施和通行條件,優先民生物資車輛通行。由此,大糧交易預計后續一段時間內,疫情帶來的交通運輸及生活物資配送問題將得到明顯改善。加之在經歷2020年的疫情之后,國家對疫情的應對已有經驗,節后的復工復產將會得到穩步推進,隨著企業復工和院校開學,糧食市場的需求和消費將會持續提升,節后稻價、米價或將步入市場化的調整之中。
此外,春節之后國家臨儲托市工作也將結束,稻谷市場的臨儲稻谷拍賣政策或許會有所變動,這也將會對后市稻市、米市價格造成影響。
目前,我國南方地區“糙米+小麥”模式已日漸成熟,但華南地區銷售價格緊跟玉米市場水漲船高,已經由12月2600元/噸左右價格上漲至逼近3000元/噸的水平。考慮到春節前國內玉米價格沖高回落,此類替代品價格難免打回原形。據業內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陳化稻谷累計成交量已達到1600-1800萬噸,預計其在谷物替代領域增長的數量不會改變,畢竟,“價格是靈活的”。
至于托市稻拍賣,監測數據顯示,1月22日托市稻成交767522噸,成交率48.24%,成交均價2591元/噸,成交價3075元/噸(安徽省),較前兩周均有明顯升溫跡象,但鑒于目前主流糧源為底價偏高的中晚秈稻和粳稻,大批量進入飼用領域不現實。
綜上所述,在當前國內玉米市場降溫背景下,稻谷、小麥替代自然難以進一步擴大比重,且從配方角度來看,小麥在蛋禽或種禽料中替代量一般不超過20%,豬料中小麥替代比例過高容易影響“適口性”,在當前生豬養殖高盈利背景下自然不是好選擇。不過,2020年東北玉米毒素平均水平偏高的問題后續可能繼續暴露,小麥、稻谷甚至前期拍賣玉米都是“拉低”飼料中毒素水平的方案,替代不會完全退場,建議廣大用戶維持“多元”替代的思維,以應對市場可能出現的“不確定性”。同時,陳化稻早已劃歸“飼料用途”,為了完成泄庫,替代前景依舊可期。
(來源:大糧交易、農產品期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