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栽培種植,隨著種植年限增加和長期連作,土傳病害問題變得尤為突出,不僅破壞甘薯的生長,還影響其產量和品質,而且大田發病越早,損失越大。下面農化網小編就帶領大家認識其中的一種土傳病害,即甘薯枯萎病。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甘薯枯萎病的防治方法。
甘薯枯萎病的病原
甘薯枯萎病,又名萎蔫病、蔓割病、蔓枯病、莖腐病等。病原為尖鐮孢菌甘薯專化型,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大型分生孢子圓筒形,纖細;小型分生孢子單孢,卵圓形至橢圓形;厚垣孢子褐色,球形。
甘薯枯萎病的發病特點
以菌絲和厚垣孢子在病薯內或附著在土中病殘體上越冬,因此,土壤帶菌及帶病種薯、種苗均是是引起苗田和大田發病的侵染源,病菌由土壤通過秧苗基部或根部的傷口,或由帶菌種薯通過導管侵入秧苗,在導管組織內繁殖蔓延,致使全株性枯萎和死亡,田間表現為地上部分葉片自下而上變黃脫落,莖維管束變褐,
莖部開裂,整株死亡?當氣溫度高于20℃時開始發病,氣溫升高時枯萎病發病加重,氣溫高于27℃時病情迅速上升?夏秋季大雨后病害劇增?病薯、病苗能進行遠距離傳播,近距離傳播主要靠流水和農具。降雨次數多,降雨量大利于該病流行。連作地、砂地或砂壤土發病重,土質黏重、生茬的田塊發病輕?
甘薯枯萎病的發病癥狀
甘薯枯萎病是一種維管束病害,主要為害莖蔓和薯塊。苗期染病,主蔓基部葉片先變黃,莖基部膨大縱向開裂,露出髓部,橫剖可見維管束變黑,裂開處呈纖維狀。薯塊染病,薯蒂部呈腐爛狀,橫切病薯上部,維管束呈褐色斑點,病株葉片從下向上逐漸變黃后脫落,全蔓干枯而死。臨近收獲期病薯表面產生圓形或近圓形稍凹陷淺褐色斑,比黑斑病更淺,貯藏期病部四周水分喪失,呈干癟狀。
甘薯枯萎病的防治措施
(1)選用抗病甘薯品種,禁止從病區調運帶菌薯種、薯苗,降低枯萎病侵染源。
(2)選用無病種薯,無病土育苗,培育壯苗。
(3)合理輪作,重病區或田塊與糧食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
(4)適當施肥、澆水,中耕除草,做到NPK和墑情合理匹配,提高薯苗抗病能力,有機肥要充分腐熟后才可施用,雨后及時排除田間積水,發現病株及時拔除,集中深埋或燒毀。
(5)增施有機肥、硅鈣鉀鎂肥等土壤調理劑,改良土壤團粒結構,調節土壤微生態平衡,增強植株免疫力和抗病性。
(6)種薯需進行溫湯浸種,培養無病苗,可用甲基硫菌靈等藥劑浸種。
(7)此病重在預防,薯苗移栽時或移栽后要用藥劑灌根或浸根處理,可有效預防,如咯菌腈、氯溴異氰尿酸、氟吡菌胺、甲基硫菌靈、精甲霜靈、噁霉靈、精甲·嘧菌酯、春雷霉素、銅制劑等藥劑。